-
湘潭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3个项目获省级奖励
在湖南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上,湘潭市以23个获奖项目的优异成绩展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获奖总数占全省11.2%,位列市州第二。这些成果涉及海洋装备、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为湘潭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一、获奖项目覆盖多领域核心技术 湘潭市获奖项目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类。其中,“海牛”号海底钻机系统突破深海作业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油菜黄籽分子机制研究为农作物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路基边坡快速处理技术已在交通建设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显著成效。 二、装备制造领域表现突出 泰富重工研发的智能散料储运系统实现能耗降低20%,宏大真空的导电玻璃镀膜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湘电集团旗下企业包揽风电领域两项奖项,其中抗暴风型风机可抵御12级台风,已在沿海地区批量应用。 三、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创新主力 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或参与6个获奖项目,湘潭大学在材料化学领域斩获3项奖励。校地合作项目占比超40%,如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的油菜研究,已培育出5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300万亩。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民营企业迅达集团凭借高效燃气灶技术第三次获得省级奖励,该产品热效率达70%,高于行业标准15%。湘潭电机厂的双馈风力发电机实现国产化替代,年产能突破500台套。 五、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获奖项目中,18项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丙烯高温氯化技术帮助合作企业新增产值12亿元;电容式触控屏生产线累计出口20余国。湘潭市通过设立专项转化基金,推动获奖项目落地率达78%。 六、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湘潭市近年出台科技创新十条政策,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9%。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至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增长35%,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此次获奖既是对湘潭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也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未来该市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5-08-26
-
邵东经开区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招商引资新标杆
邵东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链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协同发展,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标准化产业体系。项目聚焦金银花、玉竹等特色药材深加工,引入合资模式提升技术能级,为区域大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基础与项目规划 邵东市依托廉桥中药材市场传统优势,整合湘中制药等企业资源,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2023年启动的绿地投资项目重点建设智能化生产基地,通过合资引进国际先进提取工艺,提升玉竹多糖等有效成分的产业化水平。 二、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 项目联合科研机构开发药材基因组培技术,在流泽镇建立金银花GAP认证基地。长城生物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设备,使红豆杉紫杉醇提取效率提升30%。松龄堂中药饮片生产线通过欧盟GMP认证,推动邵东药材进入国际供应链。 三、三产融合与市场拓展 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在斫曹乡建成50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玉新药业开发的药食同源产品线,年加工鲜玉竹超2万吨。廉桥医药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全国药材价格指数实时发布,2024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 四、政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 邵阳市出台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经开区配套建设质检中心和冷链物流园。项目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零排放,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目前产业链已带动周边12个乡镇就业超1.2万人。
2025-08-26
-
邵阳市打造2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邵阳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3200万美元合资项目,全面推进20万亩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涵盖新造、改造及垦复林地,并配套种苗培育体系。项目覆盖邵阳县、新邵县等7个区县,旨在推动农林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区域布局 项目总投资3200万美元,采取合资模式,重点建设高产油茶基地20万亩,包括新造林3万亩、更新改造8万亩、垦复9万亩,同步建设60亩种苗基地。基地分布以邵阳县为核心,辐射新邵县、邵东县等周边区域,形成规模化种植网络。 二、技术支撑与产业升级 项目引入现代农林技术,通过品种改良和科学管护提升油茶产量。更新改造部分将淘汰低产老林,替换为高产新品种;垦复工程则针对现有林地进行生态修整,恢复土壤肥力。种苗基地为全域提供优质苗木,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油茶产业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预计盛产期年产值可达数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加工、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油茶林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可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契合碳中和目标。 四、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地方政府将整合农业补贴与土地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由专业团队监督实施,确保资金使用与建设进度符合规划要求。 目前,各区县已启动土地整理与苗木准备工作,部分区域完成试点种植。该项目的实施将为邵阳市农林产业转型提供示范,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5-08-26
-
苏州工业园区多媒体网络电视机产业化项目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近日启动一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聚焦多媒体网络电视机产业化发展。该项目总投资额达2000万美元,规划建设生产厂房、研发中心及配套设施,旨在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 项目选址苏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4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包括7000平方米生产厂房、1000平方米仓储中心、1000平方米办公楼及1000平方米检测试验中心。项目将引进先进制造设备,重点突破多媒体网络电视机的关键技术,提升国产化水平。 二、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多媒体网络电视机作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终端,近年来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该项目将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技术优势,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检测试验中心将承担产品性能验证任务,确保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三、市场前景与产业协同 2023年全球智能电视出货量突破1.5亿台,其中网络电视机占比超过60%。苏州工业园区已聚集多家显示面板、芯片设计企业,为项目提供供应链支持。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能达50万台,进一步巩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与投资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为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合作。该项目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投资方式,目前已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初步意向。 五、未来发展规划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闭环,推动多媒体网络电视机技术迭代。苏州工业园区计划以此为契机,培育更多高端制造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025-08-26
-
滩头泥浴山庄落户临湖新区打造健康旅游新地标
临湖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滩头泥浴山庄项目,计划投资960万美元建设综合性康养休闲基地。该项目以天然天应石为核心资源,融合泥浴疗养、生态旅游、餐饮住宿等业态,建成后将填补区域健康旅游市场空白,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升级。 一、项目规划显示,滩头泥浴山庄占地200亩,主体建筑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包含泥浴疗愈中心、户外休闲区、智能健身场馆及80间主题客房。施工方透露,工程将分两期推进,首期重点建设核心疗养设施,二期完善商业配套。 二、天应石的医用价值成为项目最大亮点。地质资料表明,临湖新区蕴藏的天应石富含矿物质,其微粒渗透技术已获多项专利认证。项目拟设立科研实验室,联合机构开展泥浴疗法标准化研究,未来可承接康复医疗团队入驻。 三、市场分析指出,该项目差异化定位弥补了周边300公里内专业泥浴度假区的空缺。运营方计划推出“疗养+短宿”套餐,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预计年接待量可达15万人次,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超200个。 四、配套工程同步启动,包括修建直达景区的双向四车道,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环保部门强调,项目采用闭环水循环技术,确保泥浴用水零外排,周边湿地生态不受影响。 五、文旅专家评价,该项目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其“天然疗养+生态保护”模式符合健康旅游发展趋势。临湖新区已将该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程,相关审批流程较常规项目缩短40%,预计2024年底完成主体建设。
2025-08-26
-
桃江县松木塘镇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文旅综合体
桃江县松木塘镇依托桃花湖生态资源启动招商引资,计划通过绿地投资模式引入4800万美元开发文旅项目。该项目定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核心景区,规划整合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与特色运动业态,旨在构建湘中地区全域旅游新标杆。 一、项目规划与区位优势 桃花湖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总规划面积约3万亩,以松木塘镇境内桃花湖为核心辐射区。该区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超85%,拥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植物30余种。2021年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后,基础设施已实现三级公路贯通,距桃江县城车程缩短至40分钟。 二、核心业态与投资方向 项目采用独资或合作模式,重点建设三大功能区:一是环湖休闲度假区,包含高端民宿集群与康养中心;二是水上游乐区,规划引进无动力水上设备与湿地研学设施;三是生态狩猎体验区,严格遵循国家林业规范建设封闭式管理场地。配套服务将涵盖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业态。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发方案明确采用"低干预"建设标准,建筑密度控制在8%以内,所有设施距湖岸线不少于50米。2023年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已治理水土流失区域12公顷,未来将建立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项目方承诺运营期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3%用于植被养护。 四、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桃江县近年文旅产业增速连续保持20%以上,2022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当地对重大文旅项目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政策,并配套专项旅游交通补贴。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个,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逾2000户。 五、实施进度与目标规划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形测绘与环评公示,首期工程计划开发湖东岸200亩建设用地。整体项目拟分三期推进,运营成熟后年游客容量设计为150万人次,目标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5-08-26
-
浏阳烟花绽放国际舞台 产业盛会助推全球招商
为期六天的国际烟花爆竹交易会在浏阳圆满落幕,这场集产品展示、技术交流、产业研讨于一体的盛会,成为推动花炮产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活动吸引海内外数百家企业参展,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不仅展示了行业最新成果,更促成多项经贸合作,进一步巩固了浏阳作为全球花炮产业核心区的领先地位。 一、多元活动构建全产业链展示平台 本届交易会创新设立九大产品展区,涵盖传统爆竹、环保烟花、艺术焰火等万余种产品。同期举办的湘赣边机械原料展、产品燃放测评会等十二项子活动,全面呈现从原材料加工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尤为瞩目的是首次引入的线上展览系统,实现全球客商云端洽谈,突破地域限制拓宽交易渠道。 二、国际参与凸显产业全球影响力 来自多个国家的采购商与国内十余个省市经销商组成庞大采购团,现场观展人数创历届新高。海外订单主要集中于环保型喷花产品和定制庆典焰火,反映出国际市场对安全环保技术的认可。国内交易则以创意小型烟花和节庆组合产品为主,显示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市场需求变化。 三、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交易会特设的机械装备展区集中展示自动化卷筒机、无人配药系统等智能设备,这些技术应用使花炮生产安全性提升显著。产业论坛聚焦环保材料替代、纳米级火药控制等前沿课题,与会专家指出,浏阳企业研发的无硫发射药和可降解烟花壳体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四、文化赋能塑造产业新生态 压轴举办的焰火文艺晚会将音乐、灯光与烟花艺术深度融合,演绎出"火作画、烟为墨"的视听盛宴。这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推动花炮产品从传统节庆用品向文化创意载体转型。现场多家文创企业推出的主题焰火设计方案,获得文旅项目方的重点关注。 五、数据印证产业稳健发展 浏阳花炮产业近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两百亿元规模。最新统计显示,产业内外销均实现同步增长,其中国内市场增幅尤为明显。这种增长动力既源于传统节庆市场的稳定需求,也得益于文旅融合带来的新增应用场景。 此次交易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强化了浏阳作为世界花炮之都的产业集聚效应,更通过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传承千年火药文明的基础上,现代花炮产业正朝着安全化、艺术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2025-08-26
-
邵阳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专利增速领跑湘南地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邵阳市通过政策扶持与试点示范双轮驱动,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2016年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有效激发企业研发活力,结合重点企业专利转化试点,推动全市发明专利数量跃居全省前列,为招商引资注入强劲技术吸引力。 一、政策激励构建创新沃土 邵阳市2016年修订的专利资助制度明确对授权发明专利给予资金支持,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该政策实施后,全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机械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成果集中涌现。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试点单位在政策引导下,建立专利转化专项机制,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重点企业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专利布局融入产业链升级。某装备制造企业依托3项核心发明专利实现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产能提升35%;某生物科技公司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环保材料。试点单位累计形成专利产品产值超10亿元,印证了“技术专利化—专利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路径的可行性。 三、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发明专利的快速增长带动邵阳市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方向转型。轨道交通、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专利占比提升至42%,传统产业通过专利技术嫁接实现能耗下降18%。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7%,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的创新梯队。 四、区域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邵阳市发明专利持有量稳居全省第三位,凸显湘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地位。通过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53%,6项专利获评省级优秀发明奖。未来将深化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技术协作,重点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利集群。 五、长效机制巩固发展优势 建立专利质量评价体系,对高价值专利给予后续转化支持。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帮助科技企业解决资金瓶颈。科技管理部门联合高校组建专利分析团队,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术预警报告,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决策支撑。
2025-08-26
-
乐永高速公路武冈段建设加速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作为湖南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乐永高速公路武冈段建设工程近期启动招商引资工作,拟通过独资或合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该项目将完善湘西南地区路网结构,推动武冈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并为居民服务、修理等配套行业创造新机遇。 一、项目规划与区位优势 乐永高速公路全长约230公里,其中武冈段建设里程55公里,占全线总投资的26.8%。线路北接邵阳地区,南联永州交通枢纽,建成后将缩短武冈至粤港澳大湾区车程约1.5小时。目前,武冈市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征地拆迁,并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二、投资模式与产业带动 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总投资规模达61600万美元,资金主要用于路基工程、桥梁隧道及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据测算,建设期间可直接带动当地建筑、建材、物流等行业就业超2000人,运营后还将促进沿线服务区、车辆维修等配套产业发展。 三、工程技术与生态保护 武冈段穿越雪峰山余脉,需建设特大桥3座、隧道群2处,工程团队将采用预制装配式工艺减少生态扰动。同步实施边坡复绿、声屏障安装等环保措施,确保线路与周边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的协调共存。 四、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打通湘西南至广西的物流通道,推动武冈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业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冷链物流企业和文旅开发机构表达投资意向,未来有望形成“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五、政策支持与实施进展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已将该项目纳入省级重点工程清单,在审批流程、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武冈市同步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分阶段启动沿线互通立交和连接线工程,确保项目按期投入运营。
2025-08-26
-
醴陵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中南地区产业新高地
醴陵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正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构建集生产、物流、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该项目将强化与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凸显产业潜力 醴陵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紧邻320国道和岳汝高速出口,交通网络覆盖长株潭城市群及中南地区。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可高效衔接周边整车制造基地。区域内陶瓷、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汽车配件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支撑,形成产业链互补优势。 二、全链条布局推动集群发展 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用品生产,同步引入物流仓储、贸易展示、检测维修等配套服务。通过合资或独资模式,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完整生态。目前已有部分企业表达投资意向,涵盖精密铸造、电子元器件等领域。 三、政策赋能加速项目落地 醴陵市将该项目纳入重点招商引资清单,提供土地、税收等配套支持。相关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专项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按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已完成前期规划,首期工程预计两年内建成投产。 四、区域协同释放乘数效应 作为长株潭汽车产业圈的重要节点,醴陵产业园可承接长沙、株洲等地的产能外溢需求。数据显示,中南地区汽车年产量占全国比重超20%,为零部件配套提供稳定市场。园区建成后,预计带动就业超5000人,年产值可达百亿规模。 五、绿色智能引领转型方向 园区规划融入低碳理念,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自动化技术。部分入驻项目计划引入智能生产线,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一模式符合汽车产业轻量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样板。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